◎馬雅文化衰落的原因
政權轉換 |
托鐵克人入侵,侵占馬雅人土地,並在馬雅城市裡建行營、祭壇,供奉戰神,讓農民對馬雅祭司的服從性減弱 |
爆發戰爭 |
城市間可能為搶奪食物而相互戰爭,結果商貿和生產經濟也趨於瓦解 |
生態改變 |
1人口增加使可耕地遭到濫用,引起食物短缺,饑荒盛行 2氣候的連續大雨,引起疾病蔓延及部落不安 |
文化消失 |
知識和文化掌握在極少數貴族和祭司的手中,大部分的馬雅人都是文盲。貴族知識分子因戰亂凋零,也帶走了輝煌的馬雅文明 |
◎阿茲特克帝國滅亡的原因
阿茲特克的神話傳說,古時有一位追隨羽蛇神的托鐵克族人,在二世紀時被阿茲特克人放逐到墨西哥灣,他誓言終有一天會返回重掌國家。所以1519年科提斯率領西班牙遠征軍登陸今日墨西哥時,阿茲特克人誤認其為羽蛇神的化身,代表托鐵克人回來復國,國王莫提祖馬不僅沒有反抗,反而親自歡迎,還為西班牙人舉行活人祭典,極盡討好。西班牙人入城後,軟禁國王,燒殺搶掠,搜刮珍寶,甚至屠殺地位崇高的祭司,至此阿茲特克人才展開反擊。優柔寡斷的莫提祖馬死於暴動中,繼位的國王也染上西班牙帶入的天花而亡;西班牙人則從長計議,決定先退出首都塔諾奇堤蘭,以圖發展。西班牙撤退後,並集結附近仇視阿茲特克人的部落,1521年4月群起圍攻,加上西班牙人擁有強大的軍事武器,如步槍、長劍、金屬盔甲,以及熟練騎馬射箭等戰術,阿茲特克人終於不敵,而帝國人口也因各式傳染病從一千五百萬迅速下降到三百萬,塔諾奇堤蘭則被燒成平地。
◎促成印加帝國強盛的三代君主
帕加古帝 |
1擅長使用外交手段來征服鄰國,所以進攻一個國家前,通常會先派遣使者前往招降,解釋加入印加王國的好處。如果該鄰國不接受,印加大軍才會進行軍事侵略 2對外戰爭的目標不在掠奪戰利品,而是有一個統一秘魯各地區的周詳計畫 3建設首都庫斯科,曾有位西班牙人記載:「庫斯科是雄偉而莊嚴的,街道雖然狹窄,但整齊乾淨,房屋用堅實石塊築成,排列美觀,是整個印度群島中,我們所知最富裕的城市。」 4帝國的擴張迅速遍及南美,邊界已推進至今天厄瓜多的北部邊界 |
托巴印加 |
1征服了秘魯的南部海岸、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玻利維亞高原的一部分,征服的土地比其父帕加古帝還多 2此時帝國的農業效率高,被征服的青年也有可能進入政府、軍隊,孤兒及老弱均可由政府負責照顧,帝國強盛可見一斑 |
華納卡帕克 |
1為托巴印加之子,繼續實施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形態,使國勢達於顛峰 2華納卡帕克的去世相當突然,推論可能是死於天花或痲疹 3因為華納卡帕克猝然過世,使其二子發生繼位爭端,兵戎相見,讓西班牙人乘機入侵 |
◎印加人結繩記事
印加人沒有文字,只知結繩記事,稱為「基普」(Quipu),是印加人用羊駝毛或駱馬毛編結成的彩色繩子。一根橫粗的主繩上垂直地繫上許多根細繩,並在細繩上距主繩的不同距離處打結。距主繩最遠的結是個位,然後是十位、百位、千位,數字越大越接近主繩。印加人沒有零的概念,結頭的形狀和數量表示數目,不同顏色的繩則表示不同的事物,褐色代表馬鈴薯,白色代表銀,黃色代表金,黑色代表時間,紅色代表士兵。印加人借助繩的顏色、結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來記載各種重要事件和自然現象,主要是用以統計人口、種子、年收等事物。印加人透過這種記事,配合驛站,迅速並詳盡地將國計大事上達首都。
◎馬丘比丘遺跡
馬丘比丘遺跡位於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東北,在海拔二千四百多公尺的絕壁上,被認為在1440年所建,直到西班牙人征服之前都有人居住。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之地,因此人數不多,最多不超過七百五十人,城內有廟堂、皇宮與軍營,山坡上闢有梯田、下水道和灌溉系統。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代表他的鼻子。馬丘比丘1911年被美國人賓漢重新發現,是印加帝國中少數未被破壞的遺跡之一。
◎印加帝國的交通建設
1交通路線:印加帝國的交通網,以庫斯科為中心,通往全國各重要區域。印加有兩條主要道路貫穿全國:一條是高原道路,從今日哥倫比亞起,進入阿根廷,最後抵達帝國南端,全長五千多公里;另一條是沿海大道,北起厄瓜多,縱貫沙漠,向南貫通秘魯沿海地帶,進入智利中部,全長四千多公里。
2驛站:印加帝國道路兩旁設有許多驛站,儲存糧食、武器與衣物,也是信差傳遞訊息的接力站。據記載,從利馬到庫斯科六百七十公里的路程,信差接力,只需三天時間就可跑完,這即使在今日用汽車也需一天一夜,由此可見當時交通網絡的發達。
3維修:印加帝國為確保道路暢通,會定期派專人保養、維修,同時也在關口和顯要之地設古堡、要塞以保護之。
◎西班牙滅印加
1531年西班牙探險家比薩羅入侵印加帝國,印加正值內亂和疫病,使西班牙以二百人的兵力打敗印加五萬大軍,還生擒印加皇帝,帝國政治功能完全停頓。比薩羅藉機勒索印加黃金,等到獲得黃金後,將其五分之一獻給西班牙國王,其餘分給大家,卻不守信用的處死印加國王,另扶植傀儡皇帝。1536年印加傀儡皇帝利用機會,組軍十萬起事。失敗後,逃至安地斯山山谷。至1572年西班牙鏟除印加皇帝的最後一個後裔,從此西班牙一直占領此區。在西班牙人的統治下,印加人民生活痛苦,加上對西班牙人帶來的疾病無抵抗力,人口頓時銳減90%。至1821年,秘魯才脫離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
◎比較馬雅、阿茲特克與印加的文化特色
|
馬 雅 |
阿茲特克 |
印 加 |
曆 法 |
創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太陽曆 |
和馬雅人一樣,採用三百六十五天的太陽曆 |
和馬雅人一樣,採用三百六十五天的太陽曆,庫斯科並建有高臺來觀測天象 |
文 字 |
以鬼頭神像表意 |
和馬雅文化同屬一種繪圖文字,但尚未發展至象形文字的階段 |
沒有文字,以結繩記事用於傳遞公文、記述日曆、歷史和統計資料 |
藝 術 |
內容廣泛且技術專業,藝術生活豐富 |
|
陶器手工精緻,造型生動,作風大膽 |
建 築 |
金字塔祭壇 |
建築技術精良,金字塔、城市、宮殿雄偉壯觀 |
石造建築工藝特出,由巨石砌成的牆,每塊大石重約數十噸,印加人將切割成多邊形的大石塊砌在一起,縫隙可以吻合得完美無瑕 |
宗 教 |
多神自然崇拜,有殺人殉神的習俗 |
多神自然崇拜,崇拜神祇和馬雅一樣,並且相信靈魂永存及宇宙有唯一主宰,所以統治者有絕對權威,並且有殺人殉神的習俗,認為神只有得到血才能保持青春與活力 |
多神自然崇拜,崇拜神祇和馬雅一樣,尤其崇拜太陽神,也崇拜美洲虎形象的神。並保持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確立國家信仰及祭司教階制度,也有殺人殉神的習慣 |
◎陶瓷之路
1興衰: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衰落。
2起點:番禺(廣州)﹑登州(煙臺)﹑揚州﹑明州(寧波)﹑泉州﹑劉家港等,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
3航線:
(1)東洋: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
(2)南洋: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
(3)西洋: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鄭和與哥倫布的比較
|
鄭 和 |
哥倫布 |
航海年代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出海次數 |
七次 |
四次 |
船隻數量 |
100~200 |
3 |
出航人員 |
約28000 |
90 |
目 的 |
1展示武力與財富 2採購寶物 3建立朝貢關係 4拓展通航區域 |
1證實地球為圓形,尋找到東方的新航線 2占領殖民地爭取財富 3宣傳基督宗教 |
重大事跡 |
1造訪約三十個國家 2建立朝貢體制 3帶回寶物 |
1到達中南美洲,占為殖民地 2發現豐富資源,提供歐人發展潛力 3將西方文化及基督宗教移入 |
◎歐洲人海外探險經濟上的動機
歐洲需要外來的商品,比如歐洲人在飲食上離不開香料,而香料就來自東南亞。歐洲對外貿易主要是對東方國家如中國、印度及東南亞諸國的貿易。這項貿易到十三世紀末有很大的發展,從東方輾轉輸入的商品比十二世紀初增長十倍,其中主要是香料(丁香、肉桂、胡椒等)、樟腦、檀香、絲綢、寶石、布匹等等,這些商品在歐洲市場上最受歡迎,價格昂貴,獲利頗豐。十五世紀中葉形勢發生變化。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東羅馬,占領巴爾幹、小亞細亞及克里木等地區,控制東西之間的通商要道,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因此歐洲市場上的東方商品價格猛漲,西歐商人渴望另闢一條通往東方的商路。
◎麥哲倫
麥哲倫,世界航海家之一。生於葡萄牙貴族家庭,年輕時即對航海事業充滿好奇心與熱情。他曾向葡萄牙王申請組織船隊,向外探險,然葡萄牙王以東方貿易已然控制為由,拒絕他的請求。因緣際會下,麥哲倫接受西班牙王查理五世的資助,率領探險隊,從西班牙塞維勒港啟航,開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環球航行。一路上,麥哲倫經歷船長叛變、挨餓斷糧的危險,率領船隊渡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火地島,穿越麥哲倫海峽進入當時的「南海」。因橫渡「南海」的過程中,風平浪靜,所以探險隊將之稱為「太平洋」,此名沿用至今。途經菲律賓群島時,探險隊與島上土著發生衝突,麥哲倫受傷身亡。最後,整個船隊只剩下一艘船,取道南非駛抵西班牙,完成了歷時三年的環球旅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此外,在經濟利益上,船隊帶回豐富的香料,也為王室帶來可觀的收入,更增長西班牙王室向外擴張的野心。
◎葡萄牙與西班牙的瓜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教宗子午線
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以解決新航路發現後新世界的瓜分。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三百里格(約一千七百七十公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由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29年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用以明確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荷蘭的崛起
十七世紀初年,荷蘭人口不過一百五十萬,但商業利益的誘惑促使荷蘭先後與西班牙、英國、法國和瑞典等國交戰,擺脫君權與天主教的束縛。後來七個獨立小國合併成荷蘭,政權操在資產階級手中,所以國家政策以保護私人利益與發展各地商業為重點,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加上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與對進口穀物、木材的急切需求,阿姆斯特丹很快便成為波羅的海貿易的集散地,取代威尼斯成為歐洲的商業、金融中心。聚積的資本投資在幾家著名的特許公司,例如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及1621年成立的西印度公司,及重要工業能源,成為供應各種工業輸出品及購買重要進口原料的重要地區。
◎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1成立:1602年。
2特色:荷蘭聯合王國特許成立的公司,負有貿易與殖民東方的使命。
3發展:
(1)全盛時期壟斷了從麻六甲海峽到好望角的海上貿易。1619年在印尼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設立東方總部,並結合當地勢力,趕走印尼、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的英國與葡萄牙勢力,獨占香料群島的香料貿易。
(2)1652年在好望角一帶建立殖民地。
(3)早期曾殖民臺灣,並以此為基地,從事日本、中國與臺灣的三角貿易,後來被鄭成功打敗。
(4)十八世紀後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因為腐敗與弊端叢生,宣布解散,原本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轉成荷蘭政府的殖民地,如好望角(1814年被英國奪去)和印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 ge:ZH-TW'>知識和文化掌握在極少數貴族和祭司的手中,大部分的馬雅人都是文盲。貴族知識分子因戰亂凋零,也帶走了輝煌的馬雅文明
◎日不落國
1崛起: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向外擴張殖民地。
2確立:英國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進一步鞏固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經濟強權。
3鼎盛:維多利亞時代,全球人口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有約三千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包括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馬來半島)、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許多島嶼。
4式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英國國力式微,殖民地紛紛獨立。今日英國和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大英國協。
◎中國茶風靡歐洲
1初次接觸:歐洲人首先在印度嘗到茶,而第一箱茶葉則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10年運達阿姆斯特丹。
2引進:英國於1657年開始賣茶和茶葉,促成飲茶之風。
3風行: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69年開始從巴達維亞進口茶葉,到十八世紀歐洲的茶葉消費始可觀,歐洲和中國也展開直接貿易。十九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國茶的出口。
4例外:並非全歐盛行飲茶,像德國偏愛咖啡,西班牙則對茶葉沒什麼興趣。
◎咖啡傳入歐洲
1起源:衣索比亞。
2傳播:
(1)十三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後,原作為伊斯蘭教徒提神醒腦、補充精力或是具有特殊療效的藥飲,十五世紀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大眾飲料。
(2)十六世紀初傳入埃及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也開始有計畫地發展咖啡栽培業。
(3)十七世紀咖啡在威尼斯逐漸傳開,1716年出現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咖啡並輾轉傳入歐洲。
3栽培:由於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為伊斯蘭世界所壟斷,在歐洲價值居高不下。1690年,荷蘭人在葉門得到樹苗,開始在印尼種植。十八世紀初,巴西試種咖啡成功,從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發展。咖啡價格因此降低,更為普遍。
4風行:1643年咖啡在巴黎已流行於王公貴族,之後歐洲各國更出現許多咖啡館。咖啡館不僅成為賣咖啡的地方,也成為休閒和交流資訊的場所。
◎新航路發現對歐洲的影響
商業革命 |
擴大世界市場,增多流通商品種類,轉移商路貿易中心和開闊人類眼界,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
物價革命 |
美洲的白銀大量湧進歐洲,引起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發生下述現象: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出現偽幣,投機行為活躍 |
重商主義興起 |
政府為了富國強兵和促進繁榮,通盤地籌劃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期達到優惠的貿易平衡並進而提高國力 |
物產交流 |
1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茶葉、咖啡傳入西方,西方飲食因之改變 2美洲菸草、玉米、番薯、馬鈴薯、番茄、南瓜進入歐洲,成為歐洲飲食的一部分,之後更隨著歐洲人的航海行動,成為全球性作物 3歐洲人把馬匹、牛、豬、羊、雞、鴨、鵝介紹到美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