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柱土耳其在耶路撒冷對待基督徒的情形
起初塞爾柱土耳其人在占領耶路撒冷時,當地居民曾向蘇丹提出保證居民宗教和財產安全的要求。不過隨著伊斯蘭教徒人數在耶路撒冷的增加,伊斯蘭教徒對基督徒的寬容度越來越小。儘管如此,塞爾柱土耳其人仍為基督宗教保留一塊特殊區域,基督徒只需按期交納兩塊黃金作為保護的代價。可是,耶穌基督的墓地及復活的教堂還在塞爾柱土耳其人掌管中。可能是悲哀和憤怒的情緒使然,朝聖的基督徒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激起了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熱情,當許多不同地區的基督徒聚集一起時,就更讓他們無法認同伊斯蘭教徒對基督宗教的統治和迫害,於是有基督徒陸續與塞爾柱土耳其人爆發衝突事件。
◎七次十字軍東征
次 數 |
時 間 |
大 事 |
第一次 |
1095~1099 |
1正式東征前曾有非正式的農民十字軍出征 2主要參與者為法蘭克人、北蠻騎士與貴族 3占領了小亞細亞(交予拜占庭)、兩河流域上游、敘利亞及巴勒斯坦一帶 4建立耶路撒冷王國 |
第二次 |
1147~1149 |
1起因:收復被土耳其攻陷的愛德沙公國(為抗東哈里發而建) 2說服法王路易七世與日耳曼康拉德三世親征,但因為兩人不能合作而慘敗 |
第三次 |
1189~1192 |
1起因:耶路撒冷王國在無領導人繼承下被伊斯蘭教的敘利亞攻陷 2英王亨利二世、亨利之子獅心王理查、日耳曼王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普二世皆響應教宗號召,但英王亨利二世未出征即逝世,腓特烈一世墜馬淹死,英法兩軍因為搶功,使得法王稱病回國,僅留下英王理查獨自奮戰 3英王理查雖未獲勝,卻取得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徒自由朝聖的同意權 |
第四次 |
1202~1204 |
1起因:教宗號召收復聖地,由法蘭德斯貴族領導 2十字軍商請威尼斯商人在運輸、補給上給予協助,結果在商業利益考量下,十字軍反而攻陷亞德里亞海東岸的基督城。至1204年,十字軍又在商人鼓動下占領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但教宗並沒有因此對十字軍作出懲罰 3變成追求名利的戰爭,很多士兵與商人都從拜占庭帝國中掠奪大量財物,拜占庭直至1261年才重掌帝國 4事後出現兒童十字軍 |
第五次 |
1228~1229 |
日耳曼腓特烈二世因自小即與伊斯蘭教徒接觸,所以能寫阿拉伯文,而且對伊斯蘭教的科學、文學、哲學等均有研究。1228年率軍到達巴勒斯坦時,意外的與該地掌權的埃及蘇丹卡美爾建立深厚的友誼,1229年的和約中,卡美爾自願將耶路撒冷、伯利恆、拿撒勒等地割給腓特烈,直至1244年,埃及趁機取得耶路撒冷 |
第六次 |
1248~1254 |
法王路易九世率領法國十字軍進攻埃及,被埃及土耳其人所俘,後贖回 |
第七次 |
1270 |
法王路易九世進攻北非的伊斯蘭教國家,結果路易病死,法軍撤退 |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1歐洲崛起:除了信心大增,西歐內部出現結構上的巨大轉變,對外更積極進展,呈現不同於中古時期的嶄新面貌。
2地中海成為商貿中心:促進了東西方商貿的交流,結束了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對該地區的貿易壟斷。威尼斯是最大的獲利者,成為地中海上的強大殖民國家和商業國家。
3教宗聲威受挫:大幅度降低了教會的威信,教宗權力走向衰落。
4歐洲社會結構改變:歐洲商業復興、城市興起、封建制度鬆動、王權擴張等情形,為未來的社會變革奠定了基礎。
5擴大東西方交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在此時傳入西歐。而阿拉伯數字、臨床醫學和拜占庭的製造玻璃方法,也為西方人所採用。東方水稻、西瓜、檸檬、香料、砂糖等產品,豐富了西歐人的物質生活。
6拜占庭帝國衰落,伊斯蘭帝國擴大領土:君士坦丁堡衰弱,從北非、小亞細亞,一直到東南歐,都成了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拜占庭帝國最後在1453年亡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條頓騎士團(條頓武士)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1189~1192)於東歐地區創建的宗教軍事團體。當時,來自日耳曼地區的騎士獲贈位於巴勒斯坦的土地和城堡,負責為傷員提供救護,逐漸在耶路撒冷地區崛起。1198年,條頓騎士團正式於亞克 (Acre)成立,次年獲得羅馬教會的承認,在耶路撒冷和日爾曼地區擁有領地,逐漸轉變為軍事團體,參與多次戰役。13世紀後,騎士團因參加對波羅的海 斯拉夫人的十字軍東征,將其活動重心轉至東歐地區,收服波蘭北部及波羅的海南部沿海地區,在此建立永久的定居點,稱為普魯士 (Prussia),並迫使普魯士人改宗天主教。12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 II)將普魯士貴族特權授予條頓騎士團。1283年,騎士團控制普魯士全境,開始建立軍事國家。1291年,伊斯蘭騎兵攻陷地中海東岸地區,條頓騎士團總部被迫遷往威尼斯。此後,隨著宗教與軍事行動的擴張,條頓騎士團在歐洲的影響日益擴大。在全盛時期,條頓騎士團控制的領地極為廣大,包含東西普魯士,波羅的海東岸大部分地區,以及在義大利南部、希臘、西班牙和法國的屬地。1410年在坦能堡戰役(Battle of Tannenberg)中,條頓騎士團被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所擊敗,從此日趨式微。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次被波蘭人打敗並割讓土地,成為波蘭國王的附庸。16世紀末,在瑞典、俄國、波蘭的擠壓下,條頓騎士團退出波羅的海地區,轉移到日耳曼南部和奧地利。1809年,拿破崙宣布解散條頓騎士團,並將其土地重新分配。1834年,奧地利皇帝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重新建立條頓騎士團。1929年,條頓騎士團正式轉型為宗教慈善組織,將總部設於維也納。迄今,條頓騎士團在世界各地設有醫療、慈善和宗教等各項機構,繼續發揮其國際社會救助和精神宣慰的功能。
◎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
經濟 |
人口的大量喪失,造成: 1農田荒蕪、百業蕭條,只有工業因為戰爭需要冶煉鐵礦才得以不衰 2商業流通緩慢,引起貨物滯銷、物價暴跌,工會只好放寬產品限制、縮短工匠修業年限 3勞工缺乏,工資抬高 |
社會 |
1勞方為了要求抬高工資,與資方發生衝突 2人們的人生觀趨於消極,他們認為生命朝不保夕,所以盡情享樂,酗酒、賭博等放縱行為增加 3受壓抑的貧苦階層認為黑死病毒源是由有錢人散布,所以對有錢人施以殘酷報復行動,貧富之間衝突日益尖銳 4部分民眾將黑死病歸咎於猶太人的惡行,各地猶太人遂成為憤怒的犧牲品 |
宗教 |
社會秩序的逐漸崩潰令人不安,正統宗教使人失望,促使反教士運動和邪說異端的出現。至十四世紀,教會逐漸失去權威,人們對宗教信心鬆動,為日後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礎 |
政治 |
地方政府在黑死病肆虐下,積極展開救災、公葬、隔離檢疫等事項,進而擴充地方政府的權力與威信,尤其日耳曼與義大利城邦最積極,不僅政治自由,也自由發展經濟,成為國際貿易的先驅 |
文學藝術 |
對黑死病肆虐的現象,作家擺脫以往侷限宗教的題材,開始以懷疑、沮喪的寫實手法來描繪大眾生活。加上懂得拉丁文的教士、教師大量死亡,有助於方言文學的興起 |
◎文藝復興時代的定位
十八、十九世紀的學者大都認為文藝復興與中古是完全不同的時代發展,例如法國學者伏爾泰在風俗論即說:「文藝復興時代、伯里克里斯時代的雅典、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與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偉大時代。」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後,學者開始傾向折衷論,認為文藝復興是中古與近代的過渡時期,同時具有兩種時代的特色,但文藝復興時代確實也代表了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被視為是近代歐洲文明的最初發展階段。
◎文藝復興興起於義大利的背景因素
政治 |
義大利的政治四分五裂,政治干預力不強,個人才華有機會發揮 |
經濟 |
義大利工商業發達,有富裕、繁榮的都市社會,而都市生活開放、富變化,有利於新文化的成長 |
社會 |
1各國之間為追求國家富強,互相競爭、重視人才,使權力政治與個人主義相互為用,而且各國統治者皆以提倡文化與學術為國力富強的表現,希望成為學術、藝術的中心 2義大利是歐洲商業復興的基地,城市出現比其他地區早 3莊園制度很早就消失,農奴到城市謀生,城市有足夠的勞動力發展工業 |
文化 |
1義大利是古羅馬文明中心,古典文獻保存良好,古跡隨處可見,十五世紀後君主獎勵收集與發掘 2義大利人到拜占庭經商,漸對希臘思想與文學產生興趣 3拜占庭學者前來講學,把希臘語文研究帶進義大利學界 |
◎但丁及「神曲」
但丁出生於佛羅倫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服務政界和外交界,也曾參與軍旅。但丁鼓吹用方言寫作,名著神曲(約1308~1320年寫作)即用方言寫成。神曲是包括一百篇章,超過一萬四千行的詩作,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但丁記其夢遊地獄和煉獄時是由羅馬詩人味吉爾引導,而天堂則由愛妻引導。神曲的意義在於:
1肯定現世生活的意義,認為現世不只是為來世永生的準備,且有其本身價值。
2反對中古時代的蒙昧,提倡發展文化,追求真理的思想,使但丁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
3方言文學的開創者。
曾經恩格斯評價說:「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
◎薄伽丘與「十日談」
薄伽丘名著十日談(1351~1353年寫成)描述十四世紀黑死病流行時,十名青年男女在鄉村別墅避難的情形,書中描述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消磨時光,雖然故事內容取材廣泛,但貫穿全書的主要是人文主義思想,包括:
1批判天主教會,嘲諷教會的黑暗、罪惡,抨擊僧侶的奸詐和偽善,表達了當時平民階級想擺脫教會束縛的要求。
2描繪和歌頌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來源,譴責禁慾主義。
3頌揚青年男女大膽衝破禮教和金錢羈絆,謀取幸福的勇氣。
4撻伐貴族墮落、腐敗的生活,主張高貴不取決於出身,而決定於人的才智。
◎馬基維利的作品
1君王論:是他對佛羅倫斯幾百年間的「政治實驗和激烈的改革」及他本人十多年從政的理論性總結。他看到義大利長期政治分裂的惡果,認為只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才能防止內訌,抵禦外侮。他雖然信仰共和制度,但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形成一種信念:在這個分裂和對立的半島上,只有建立強大的君主政權,才能實現統一。君主必須懂得權術,要像狐狸般狡詐,為了權位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拋棄仁義與慈愛之心。但運用權術(獅子)必須在為了國家的穩定繁榮的前提下,而非貪圖榮華富貴,置國家的利益於不顧。馬基維利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新興中產階級期望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君王論在其過世後才出版。
2佛羅倫斯史: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歷史學巨著。他試圖從人類活動的種種現象背後探求其共同動機,並揭舉出普遍的規律來。在他的筆下,佛羅倫斯成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其中混雜著人的公正或自私、崇高或卑劣、純真或邪惡,歷史的面貌於是乎自然而獨特。
◎伊拉斯莫斯對教會的批評
在其名作愚人頌中,伊拉斯莫斯假借愚婦口吻,以幽默筆法嘲笑這個荒唐社會,社會中沒有是非善惡與真理秩序,人們因為積習已久,已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竟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荒唐的世界裡。伊拉斯莫斯希望透過文章來批評、教育當時的基督宗教社會,期望教會進行改革,但實際的宗教革新,還是交由領導職責的王公和教士們去做。另外,伊拉斯莫斯於1515年出版希臘文新約,他附上自己翻譯的拉丁文作為對照,使讀者可以發現當時流行的拉丁文新約錯誤之處。伊拉斯莫斯主張,基督徒直接研讀希臘文的新約是直探教義本源的最好方法,抨擊當時官僚化神職人員的腐敗生活。
◎文藝復興時代後期的重要文學家成就
拉伯雷 |
名著「巨人傳」費盡其二十年的創作時間。書中主要揭露中世紀教會的黑暗和腐朽,反映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會裡,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純樸的,他的理想行為準則就是:「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被譽為「偉大的笑匠」 |
塞凡提斯 |
作品「唐吉訶德」分成兩部。第一部敘述鄉紳吉哈諾在讀了小說後,改名為唐吉訶德,騎上老馬、帶著侍從、出門冒險的事跡,唐吉訶德以除暴安良、改變不合理制度、保護寡婦孤兒、掃除人間不平為己任,是一個不斷追求理想,卻不斷被現實驚醒夢幻的人物。塞凡提斯透過此作品對美化的封建道德騎士文學與騎士制度加以諷刺、抨擊,另外,在當代影響下,唐吉訶德也被描繪成是一個有騎士思想與人文思想的複雜矛盾人物。第二部則是描繪侍從在擔任海島總督後,為民理事、為官清政的事例,反映西班牙文藝復興的民主精神 |
莎士比亞 |
1「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發生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凡戎那,該城兩個著名家族素有仇怨,時常發生爭吵或流血鬥爭。有一次青年羅密歐竟化妝混入仇敵的舞會,遇見了敵家小姐茱麗葉,兩人互相傾心,互訂終身,瞞著雙方家屬結婚,神父希望雙方家屬能因這場婚姻而平息怒火,但命運捉弄,最後在二人的殉情下才使雙方和解。劇中莎士比亞刻劃了自由愛情的可貴,譴責封建制度對愛情的迫害,歌頌理想的愛情 2「哈姆雷特」:故事背景為丹麥的克倫堡,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自大學回來後發現父王已死,母親正要下嫁王弟,哈姆雷特透過與父王鬼魂的交談得知王弟欲篡奪王位及王后的陰謀,去世國王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復仇,並饒恕他的母親。哈姆雷特先是裝瘋賣傻分散新王的注意與懷疑,等到復仇時機到來,在歷經曲折後,哈姆雷特終於殺死新王,但其母卻誤飲毒酒而死,哈姆雷特的叔父為了奪取王位,竟也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與哈姆雷特決鬥,雖然哈姆雷特刺死了叔父,自己卻也被毒劍刺死,始終沒有完成重整顛倒混亂時代的大業。莎士比亞在這齣悲劇中,描繪哈姆雷特的復仇行動,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 |
威尼斯位置圖
上:哥德式建築 下:羅馬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