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
胡惟庸於洪武六年(1373年)至十三年間,任右丞相,後進左丞相。由於胡惟庸性格積極、勇於任事,容易與權力慾極大又好猜忌的朱元璋產生政見與用人上的分歧。胡惟庸權力在握,朝中多與之交好,使朱元璋感到威脅。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擅權的局面重演,因此削弱中書省權力。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舉發謀反,朱元璋遂將胡惟庸處死。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為「肅清逆黨」,株連大批功勳宿將,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前後達十年之久。之後朱元璋罷丞相,革中書省,並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清朝在政治上的集權與防範手段
1中央不設宰相,設內閣(後以軍機處替代),無權向各省、六部發布命令。
2密奏制度:臣子可直接向皇帝上奏摺,幫助皇帝了解地方政務及達到朝臣互相監視的效果。
3地方總督、巡撫分別受命於天子,奏摺皆不可經六部,直達御覽,達到層層節制功效。
4「薙髮令」:滿人風俗,男子皆薙去額髮,餘髮編成辮子,垂於腦後,許多漢人視之為降清與摧折民族意識之象徵,而寧死不屈。
5禁止漢人結盟集社。
◎大化革新
1背景:大和政權於六世紀產生種種矛盾。貴族間的鬥爭日趨激烈,地方豪族據地稱雄,而中央有皇位繼承的問題。此時唐朝為貞觀之治,積極向外擴張。為了因應此危機,加強中央集權,在留唐學生的鼓吹下,展開以學習隋唐文化為核心的「大化革新」。
2提倡者:孝德天皇。
3時間:646~650年。
4目的: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學習中國皇帝體制,成立中央集權國家。
5內容:
(1)模仿唐制,建立年號,稱大化元年。
(2)646年推行律令制為軸心的國家建設。
(3)中央設大學,地方設國學,以培養官吏。
(4)土地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度,實施班田制,收土地為國有,按人口給田,死後歸還;稅制也仿唐制採租庸調制度。
(5)兵制採徵兵制,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
6結果:
(1)日本成為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的中央集權國家。
(2)十世紀因均田制遭破壞,土地被豪強所據,使天皇地位低落。
◎天皇制度
古事記稱,日本天皇是日本神話中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成為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天皇宣稱為萬世一系,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但事實上,中古時期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於本州中部(奈良)的大和國統一。自西元六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和九州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權力達到頂峰。但從十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直至明治天皇才重新掌權。
◎幕 府
軍事強人以征夷大將軍(幕府將軍)的身分,開設幕府。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際上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鎌倉幕府
1時間:始於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終於1333年。
2統治:最初實行將軍獨裁統治,以後轉為合議制。鎌倉政權(幕府)與京都政權(朝廷)並存,起初實行二元統治,幕府掌握軍、警權,朝廷(院)掌握一般行政權,但之後院政有名無實,政歸幕府。
3衰弱:兩次(1274、1281年)反抗元朝入侵成功,但因經濟困窘,無法獎賞官兵,加上獨裁統治,引發武士和農民不滿反抗,幕府由盛轉衰。
4滅亡:1333年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幕府滅亡。
5意義:
(1)鎌倉時代被認為是日本封建時代的開始階段。
(2)標誌日本結束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由地位較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臺。
(3)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室町幕府
1時間:1335年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將軍,在室町(京都)建立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1378年統一南北朝。
2衰亡: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1467~1477年),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日本進入戰國時代。1565年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殺,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其弟足利義昭成為將軍,1573年義昭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
3意義:
(1)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
(2)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大名而建立的,因此本身統治能力薄弱,導致之後全國大名紛起,進入戰國時代。
(3)從鎌倉時代後期開始,以名門武家、公家為首的舊勢力不斷被隨生產力上升而壯大的國人、商人、農民等取代已有權益。
◎豐臣秀吉對內政策
政治 |
1將征服獲得的土地分封給將士,以籠絡軍心,促成新大名的產生 2豐臣秀吉實行獨裁專制,任命有力大名五人為大老,重要事項以合議決定 |
經濟 |
1為掌控經濟資源,京都等地的商人移居至大阪城 2礦山劃歸直轄 3鑄造貨幣、統一度量衡,活絡經濟 4丈量土地、實施地租稅率、確立徵收體制,將農民納入管理 5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 |
社會 |
完成兵農分離,武士必須聚居城內,農民則定居農村。確立身分制度,有助社會穩定 |
交通 |
消除路障與關卡,並修築道路,加速商品與訊息的流通 |
影響 |
1恢復統一的秩序 2功臣、富商取代豪強,擁有權力 |
◎向外擴張攻打朝鮮
1原因:豐臣秀吉欲與朝鮮建交,並向朝鮮借境攻打明朝,但都被朝鮮拒絕。
2名稱: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禍,中國稱為朝鮮之役。
3經過:
(1)1592年,豐臣秀吉派遣大軍跨海攻打朝鮮,朝鮮軍雖奮力抵抗,但兩軍實力太過懸殊,情況危急,遂求助明朝。明朝與朝鮮聯軍屢創日軍,最後日軍答應明軍的議和,在沿岸地帶築城駐屯。
(2)1597年,豐臣秀吉再度派兵侵略,明朝援軍入朝鮮,日軍陷入苦戰,直到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日軍才班師回國。
4影響:三方皆諸多死傷。日本因耗費龐大的軍費與兵力,導致豐臣政權衰弱,無力控制諸大名,最後被德川家康所取代;明朝則因此財政困窘,日後無力應付滿洲與流寇的侵擾。
◎江戶幕府控制地方的措施
1取消武士的在鄉權:集中移民到大名附近的城關區,加強地方大名的權力和統一戰鬥力。
2參勤交代(參覲交替)制度:規定各大名要輪流到江戶居住一段時間,參謁幕府將軍。所有大名都必須在江戶建造住宅,將妻子兒女作為人質,長期留住。
3大名對將軍以個人身分發誓效忠。將軍則根據大名的忠誠度,決定其領地占有時間的長短。
◎獨尊儒學
1原因:江戶幕府為了盡力維持封建秩序,獨尊儒學。其中以朱子學最盛,乃因朱子學明辨君臣、父子之別,重上下秩序,大義名分之辨,切合江戶建立初期的需要。
2背景:江戶時代在幕府保護下,成為武士道德的根本,蔚為主流。
3興起過程:
(1)朱子學於鎌倉時代,由日本禪宗僧侶傳入,至江戶時代,成為日本封建社會的正統教學。
(2)家臣間的身分結構與武家對庶民的優越性,與儒家思想的身分結構頗為類似。武士與庶民的區別,以勞心、勞力為分野。儒家以禮為規範的君臣道德,符合武士階級內部君臣上下關係的需求。
4影響:
(1)中江藤樹與門人熊澤藩山等,學習明朝的陽明學,基於知行合一的立場批判現實,受到幕府壓抑。
(2)戰國時代,朱子學派分支海南學派山崎闇齋,依儒教之流解釋神道。
(3)自朱子學衍生的古學派創始者山鹿素行,懷疑朱子學,倡言回歸孔子聖賢之學。
(4)古學派荻生徂徠,開創了從語言學觀點研究儒學經典的方法。一方面將個人生活從團體中解放出來,產生日本學(國學);一方面將自然法從道德規範分開,強調研究自然的自由,使日本走向西洋科技,開闢「洋學之路」。
◎沙 皇
沙皇(Tsar)一詞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音。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因為他覺得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在1547年1月加冕為沙皇,直到1917年帝國結束。
◎恐怖的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即位時年僅三歲,他在爭權奪利、政權傾軋的環境下成長,造成他猜疑、冷酷無情的個性與復仇的心理。1547年親政並自稱沙皇,致力中央集權,其方式包括:
1進行行政、司法、軍事改革,建立常備軍,編纂法典,集權中央。
2兼併喀山汗國(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國(1556年),向西伯利亞擴張,1563年自稱為「全西伯利亞皇帝」。
3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1558~1582年與立陶宛﹑波蘭﹑丹麥﹑瑞典同時交戰。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4為了解決大貴族割據勢力,1565年實行「特轄制」,利用特區的設立,直轄部分區域,並訓練特務組織,嚴酷鎮壓參與叛亂的王公貴族和教會上層,打擊貴族階級,建立沙皇專制政體,建立了中央集權。
◎農奴制度
伊凡四世為了打擊貴族階級,培養新勢力,規定「禁止年」,禁止農民自由遷徙,以確保小地主收租穩定,藉此鞏固中央集權。「禁止年」原本只有某些年分,到了十七世紀初,卻年年皆為「禁止年」。加上不斷延長地主追捕逃亡農民期限的政策下,農民很難離開原地主處。1649年,沙皇阿列克謝頒布法典,地主有權無限期追捕逃亡農民,確定農奴制度,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上,失去遷徙自由以及部分人身自由。直到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農奴解放令,才使農民重獲自由。農奴制度使俄國工商業不振,社會停滯,落後同時期的西歐許多。
◎葉瑪克征服西伯利亞
葉瑪克是哥薩克領袖,他因劫掠前往莫斯科宮廷的商隊而被沙皇通緝,1580年率五百多名哥薩克人投靠西伯利亞的商人史特羅加諾夫以逃避追緝。次年9月葉瑪克越過烏拉山,利用西伯利亞河流密布的特點,以舟船為工具,深入西伯利亞。1582年攻占西伯城,俘虜庫臣汗。葉瑪克派人獻給沙皇貂皮、海獺皮、黑狐皮等珍貴毛皮,沙皇因此赦免了他,並派兵接管西伯利亞。1584年葉瑪克為躲避敵人,慌忙中乘船逃生,失足溺死。後沙皇追封其為西伯利亞公爵,1839年在托博爾斯克(Tobolsk)為他建立紀念碑。碑上刻著「獻給西伯利亞的征服者葉瑪克」。葉瑪克可說是奠下俄國開拓西伯利亞基礎的大功臣。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13TH)
次 數 |
時 間 |
帝 王 |
主 帥 |
遠 達 |
大 事 |
回師原因 |
第一次 |
1218~ |
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 |
黑海北岸 |
1滅西遼國 2滅花剌子模,將中亞各地據為己有 3越高加索山,擊破突厥族的欽察等部 |
|
第二次 |
1235~ |
窩闊臺汗 |
拔 都 |
義大利威尼斯 |
1征服裏海布噶爾王國 2征服斯拉夫各族 3滅基輔大公國 4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 5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 6以裏海北岸的薩萊為首都,建欽察汗國 |
窩闊臺死訊 |
第三次 |
1252~ |
蒙哥汗 |
旭烈兀 |
敘利亞一帶 |
1滅木剌夷(伊斯蘭教國家) 2滅阿拔斯王朝 3進攻敘利亞,建伊兒汗國 |
蒙哥死訊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
1299年,鄂斯曼宣布脫離塞爾柱土耳其人獨立,並開始發動一連串的戰爭,包括攻下安那托利亞大城布薩為其首都。雖然鄂斯曼於1326年逝世,但其子孫仍舊持續發動戰爭,包括攻擊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地興事、打敗塞爾維亞人、打敗來自匈牙利的十字軍等。帝國大業一度為帖木兒攔阻,但隨著蒙古大軍的撤離和塞爾柱土耳其的滅亡,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重新奪回優勢。
◎「征服者」麥何密二世
麥何密二世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著稱的蘇丹,三十年統治期間親率大軍遠征二十六次。最輝煌的戰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使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其軍事武功有:
1453年 |
以砲兵摧毀君士坦丁堡城牆,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為新都,改名伊斯坦堡 |
1463年 |
征服波士尼亞 |
1478年 |
征服克里米亞汗國 |
1479年 |
征服阿爾巴尼亞;擊敗威尼斯,控制地中海地區 |
◎巴卑爾建立蒙兀兒帝國
巴卑爾十一歲繼承帖木兒王朝王位,因被烏茲別克人打敗,遂往中亞。1504年,趁阿富汗內亂之際,攻入阿富汗。1525年,巴卑爾率軍進攻印度,於次年擊敗德里的軍隊,據說他以一萬兩千人的部隊打敗了印度的十萬大軍。巴卑爾於4月27日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為首都,建立蒙兀兒帝國。1530年,巴卑爾駕崩,其子胡馬雍繼位。
◎泰姬馬哈陵
位於阿格拉的泰姬馬哈陵是夏吉汗為紀念其皇后所建。皇后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的絕世美女,十九歲嫁與夏吉汗國王,賜封蒙泰姬‧馬哈,意即宮廷之寵(簡稱泰姬)。兩人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生有八男六女。經過十九年的幸福婚姻生活,皇后最後因難產而死,年僅三十九歲。夏吉汗於1633年開始著手興建皇后陵墓,1652年完成。聘請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圓頂建築師、巴格達的泥水師和書法家,以及其他各地的各種專家,動用了二萬人,耗資甚鉅,整棟建築採白色大理石建構,純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墓外四角各有一座高聳的白色大理石尖塔,而當時設計更考慮若地震塔倒會壓垮陵墓,尖塔皆向外傾斜十二度,建築設計完美,兼具平衡及對稱的特色。占地範圍極廣,共有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噴水池、水道、清真寺及陵墓本身,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本土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