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週我們就要進入中國史了,緊接著就要期中考了,所以我們只有兩節的時間要把CH1上完,請大家打起12萬分的精神!

◎ 中國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為何稱之為「革命」?是因為這個階段的文化發展有重大的突破,故可以稱之為「革命」。這些文化成就包括:一、磨製的石器;二、陶器的使用;三、農業的產生;四、聚落的出現。至今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約有一萬多處。這一萬多處遺址,約可分為六大區:一、北區:以東北、燕山南北,以及長城地帶為中心。二、中原地區:以陝西、山西以及河南為中心。三、東區:以山東為中心。四、南區:從鄱陽湖順贛江南下至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五、東南區:以長江下游為中心,包括江蘇大部、浙江中北部,以及安徽南部。六、西南區:以長江中游、四川盆地、雲南、貴州以及西藏等地為主。

新石器遺址分布圖 

新石器遺址分布圖


◎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及其重要性

河姆渡遺址最具重要性的發現,是稻米遺跡。河姆渡遺址考古中,大致了解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面貌不同。河姆渡文化是以稻作為主要栽培作物建築是栽樁架板於地面的木構干欄式建築,與黃河流域的半地穴居形式不同。由於此一遺址的發現,顯示早期中國的文化,至少有兩個獨立而共同存在的中心,以至研究中國史前史的學者必須對以往的觀念加以修正,承認華東、華北有不同的共存文化,不能僅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


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

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社會組織變複雜起來,農村內財富增加,有貧富的差異男性逐漸主導生產活動,社會地位較高。村落間的接觸逐漸頻繁,故要相互協調、對抗,因此有數個村落的聯盟,也使統治階層出現,政治組織萌芽。龍山文化在各方面發展多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為文明在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龍山文化雖然發展因時地而有不同,但大體上在傳說的夏朝時代已經產生巨大的轉變,使中國邁向文明的發展。


從村落到國家

由於農業的發展,使人口增加,進而產生分化,形成了新的組織形式──城市。學者們皆認為距今四千年前,即夏朝開國以後,黃河流域普遍進行築城運動,也就是考古學家所稱的「城市革命」,城市革命以後,國家機構形成,開始所謂的城邦時代,延續一千五百年之久,也就是所謂的夏、商、周三代。

城邦聯盟

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國的中原地區,由於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與階級分化日趨劇烈,於是開始出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為了要保護既得利益,也為了鎮壓反叛,於是紛紛開始築城。所以,「城」成為國家最明顯的象徵

早期中國所謂的「國」,就是一個個的「城」,這種以城為中心所構成的政治領域,我們稱之為「城邦」。大約從黃帝時代開始,即距今約四千四百年前,中國出現了城邦聯盟的雛型。黃帝或其後的堯、舜,都是城邦聯盟的共主。到了夏朝建立,即距今約四千年前,世襲制度出現,共主的位子由一家一姓所擁有。商朝後來取代了夏朝,成為華北的共主。在夏禹時代,各城都保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共主只是處理城邦間的公共事務,不能干涉城邦的內部事務。這種城邦之間的聯盟與對抗,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代。

商朝早期與夏朝一樣,仍是一種「城邦聯盟」,共主的地位仍是以征服為基礎,以武力做後盾。共主的地位並不穩固,對聯盟中各部族的支配力量也不強,商王的權力尚未確立,所以輔佐大臣伊尹就曾經把不適任的商王太甲放逐在外,直到太甲表示悔悟,才接回來執政。不僅如此,商王的權力還要受到氏族的限制。盤庚在決定遷都於殷之前,不得不召集貴族來聽取他們的意見,並向他們解釋與勸說。可見當時商王的權力仍然受到相當大的節制。


◎原始生活的演進

  太古時代,先民穴居野處,易受風雨和猛獸的侵襲;後來有巢氏發明了構木為巢,居處才獲得安全。飲食方面,先民茹毛飲血,生食蚌蛤蟲魚,易生疾病;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原始生活才獲得改善。到了伏羲氏,發明了捕魚打獵的網罟,教民飼養家畜,並制定嫁娶,使有婚姻制度和社會秩序;又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始畫八卦,文明更為進步。再後為神農氏,亦稱炎帝。其時由於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氏發明耒耜,考察土宜,嘗百草求可食之物,教民播種五穀;並定日中為市,以物易物,正式有了交易行為。農業的發明,增加了食物的來源,先民的生活更為安定。

  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重大發明,對於先民生活的改善,都有其顯著的貢獻;這些傳說中的遠古時代聖王,實代表我國遠古文明演進的幾個階段。後世以燧人伏羲神農合稱「三皇」



黃帝的功業

  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衰微,無力統治天下,各部族互相侵伐。黃帝軒轅氏就修德整軍,乘時而起,諸侯都歸附黃帝,於是黃帝炎帝的後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這時南方的九黎君長蚩尤勢力強大,對黃帝進攻,黃帝與他大戰於涿鹿。相傳蚩尤乘大霧來攻,黃帝造指南車指示方向,擒殺蚩尤。又北逐葷粥(ㄒㄩㄣ ㄩˋ),大會諸侯,諸侯乃尊黃帝為天下的共主。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出現地點,與竹書紀年、世本、左傳、孟子等書所記載的夏代都城與主要活動區域的範圍,大致相合。若依照碳十四測定年代,與史書記載夏朝的年代在西元前2100年至1600年之間,又大致符合。因此,學者們主張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

二里頭遺址還發現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有一遺址東西長108公尺,南北寬約100公尺,全部由夯土所作。另一遺址還發現地下水道,陶管將庭院的水排出。

青銅器的鑄造,也已經採用合範法,但是銅、錫含量比例所達成的效果,尚未充分掌握,常見的銅器是禮器與兵器。陶器已採用輪製、模製、泥條盤築與捏塑製造等各種方法,以灰陶較多。玉器的製作則呈現相當高的技術,工匠已經能在相當細小的器物上,進行複雜而精緻的圖案雕製。 

二里頭文化的發現,有助址於夏文化的確立,是最大的貢獻,也使後世了解一些夏代的社會與經濟生活。 

 

少康中興

死,子太康繼位,迷於畋獵,不問政事,為東方有窮氏之君后羿所驅逐。太康及弟中康,避居河南太康死,弟中康立;中康死,子立,為后羿所迫,徙居帝丘河北濮陽附近)。而后羿取代的政權以後,也是只顧個人的享樂,不管人民的生活,結果為其部下寒浞所殺。又謀害輾轉逃亡的有緡氏,逃歸有仍國山東金鄉),生少康少康長大之後,為逃避寒浞的迫害,出奔有虞河南虞城)。有虞氏妻之以女,給以土地。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並糾合的餘眾,終於攻滅寒浞,中興夏朝,前後經過數十年,歷盡艱苦。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故事。

少康以後,夏朝政權趨於穩固,但八傳至孔甲,性情淫亂,迷信鬼神,夏朝漸衰。十一傳至履癸,世稱為,暴虐無道,為商湯所滅,


◎夏朝王系表(2205B.C.--1766B.C.

->->太康->仲康->->少康->->->->->不降->->->孔甲->->->履癸(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suda1108 的頭像
    masuda1108

    是飯也是老師!!

    masuda1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