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社會運動
◎五二○農民運動
1.時間:1988年5月20日。
2.訴求:雲林農權會等人以農業開放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主導農民北上請願。提出全面農保、全面眷保、肥料自由買賣、增加稻米保證價格收購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廢止農田水利會會長遴選、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買賣等要求。
3.過程:遊行爆發民眾與軍警的衝突。
4.結果:1989年7月,政府全面實施農民保險,並同意農民的其中訴求,包括肥料降價、稻穀價格提高及農地釋出等。
◎學生運動
1986年 |
臺大成立「自由之愛」團體。學生參加反杜邦遊行 |
1990年 |
野百合三月學運(反資深國代)、五月學運(反軍人組閣),促使國民黨召開國是會議,進行一連串憲政改革。政治抗爭成為1990年代初期學運主流 |
1991年 |
「獨臺會」案,學生抗議,終達廢止「懲治叛亂條例」成果。學生、教授發起「五二○遊行」,要求廢止「刑法」一百條 |
1993年 |
對教育問題表達訴求,如高學費政策 |
4-4文學藝術
◎臺灣文學論戰
第一次 |
1.時間:1930~1931年 2.起因:黃石輝主張以臺灣話作文、作詩、作小說、作歌謠,描寫臺灣事物 3.反對:廖漢臣、朱點人反對鄉土文學,認為內容過於浮濫,沒有時代性、階級性,並主張普及中國白話文 4.結果:雙方爭論數年,沒有結論 |
第二次 |
1.時間:1947~1949年 2.起因:以楊逵為中心,在新生報「橋」副刊推動下,承認臺灣文學的存在,多名臺灣作家響應,主張寫人民與生活的現實主義文學 3.反對:錢歌川則在中華日報撰文反對,力主應稱為鄉土文學,並將臺灣鄉土文學納入中國文學旗下 4.結果:1949年「四六」事件中「橋」的主要人物歌雷、楊逵被捕,在白色恐怖陰影下,臺灣文學的呼聲無疾而終 |
第三次 |
1.時間:1970年代初 2.起因:吳濁流、鍾理和、黃春明、王禎和等人開始描寫臺灣農村樸素生活與情懷,表達下層社會民眾苦難與願望的文學 3.反對:彭歌、余光中批評鄉土文學為工農兵文學、普羅文學,具有狹隘的地方主義 4.結果:鄉土文學反擊現代文學脫離土地與人民,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甚至連國民黨報也加入論爭,至1978年才逐漸平息,此後回歸鄉土、關懷本土成為風潮 |
◎王藍「藍與黑」
王藍於195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時間從抗戰爆發到國民政府遷臺,空間則橫跨天津、北平、重慶、上海,到臺灣,作者以張醒亞和孤女唐琪、千金大小姐鄭美莊的戀情,見證大時代。作者以藍色象徵善良、力求上進,以黑色象徵腐敗和墮落。抗戰前夕,孤女唐琪與張醒亞兩情相悅,但因世事捉弄,兩人始終無法相守,後來張醒亞在大後方工作有成,與司令之女鄭美莊結婚。來臺之際,張醒亞受傷,而後鄭美莊與新歡飛赴香港,張醒亞傷勢加劇,成了殘廢。鄭美莊與情人到達香港,才知對方早有糟糠,不堪刺激,服毒自殺,獲救後,在醫院中遇上擔任護士的唐琪。鄭美莊愧咎萬分,盡訴原委,唐琪因此馬上飛往臺灣探望張醒亞,最後兩人矢誓永不分離。
◎姜貴的「旋風」
1.姜貴:本名王林渡,1898年生於山東諸城,1980年去世。姜貴共完成二十餘部作品,代表作小說旋風獲中華文藝獎。是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主。夏志清推崇其為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
2.旋風:以民國十幾二十年代前後的山東為背景,「從一個大姓家族的衰微和沒落,寫出那一時期的社會病態。而此種病態,正是共產黨的溫床。」主角方祥千出身大地主家庭,相信蘇維埃社會是「完美社會」。旋風不僅批判中國的共產主義,也代表整個世界反共的共同理想。而小說的成功,不單刻畫入微描寫土共生長和衰亡過程,也著力描寫傳統封建制度的腐敗和墮落。
◎白先勇的作品主題
1.描寫大陸來臺第一代人的生活:主角多是曾在大陸掌權的黨、政、軍、文教界的領導者,以及其周邊的人的生活。他們無根的飄泊感,無法認同陌生的土地,也無從紮根,只能在回憶中追尋過往,如《臺北人》。
2.1963年赴美後描寫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學人生活:主題仍著重放逐與飄泊。如芝加哥之死,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3.描寫臺灣下層民眾的生活:寫實風格成熟、精確,如孤戀花、孽子。
◎「五月」和「東方」
1.「五月畫會」:是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第一個誕生的藝術團體,為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學生陳景容、劉國松等人,在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下,1957年所組成的前衛團體。「五月畫會」主張吸取西方最新、最現代的觀念與技法,讓中國繪畫得以因西潮洗禮而脫胎換骨。
2.「東方畫會」:成員都是畫家李仲生的學生,1957年11月,首屆「東方畫展」與西班牙現代主義畫家聯合展出,探索抽象創作。由於抽象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在內容和形式上諸多不同,畫會的成員往往受到傳統畫家和知識分子的激烈批評與指責,此後成員尋求自我發展前往西方國家,漸漸名存實亡。
◎洪通
1972年南鯤鯓廟前舉辦一次攝影比賽,他趁機將自己的十餘幅畫掛在廟旁的路上,使他一夕成名。接下來的半年,國內各大報刊相繼為文介紹他的人與畫。
其畫作特色為:
1.材質以底材為主,包括甘蔗板、紙、畫布。
2.畫作元素多以人物、花鳥、樹木為主題,創作風格充滿童趣的風味,有時還有一些宗教陣頭、廟宇建築、布袋戲等日常生活表現。
3.繪畫技巧用色多變且鮮明,不拘泥實體比例,極具想像能力;畫作樸拙簡單的圖像,卻能呈現出均衡且對稱的藝術美感。
4.畫風充滿神祕,據說有法師聲稱乃應藉鬼神之筆,所以洪通又被稱為「靈異畫家」。
5.洪通因為不識字,所以自創圖像字與文字畫,充滿自我意識。
其他補充
◎燒肉粽
1.背景:1949年張邱東松所作的詞曲,當時社會物資波動很大,通貨膨脹,物價飆漲及高失業率,民眾生活都很困苦,歌詞所描繪的「出業頭路無半項」、「物件一日一日貴」,深刻反映當時臺灣的情況。張邱東松寫作此曲的靈感來自於某晚聽到小販沿街叫賣肉粽聲,起意為那些奔波勞苦的肉粽小販發聲而譜詞曲。1960年代由郭金發用有特色的唱腔重新翻唱,而紅遍大街小巷。
2.歌詞:
自悲自嘆歹命人 父母本來真疼痛
乎我讀書幾落冬 出業頭路無半項
暫時來賣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欲做生意真困難 若無本錢做昧動
不正行為是不通 所以暫時做這款
今著認真賣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物件一日一日貴 厝肉頭嘴這大堆
雙腳行到欲稱腿 遇著無銷上克虧
認真再賣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欲做大來不敢望 欲做小來又無空
更深風冷腳手凍 啥人知阮的苦痛
環境迫阮賣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杯底不可飼金魚
1.背景: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呂泉生正任職臺灣廣播電臺,有感這場因政治因素而引發的省籍衝突,於是創作這首歌,希望讓外省族群跟本省人都可以大家坐下來喝杯酒,「杯底不要留,一飲而盡,讓雙方都沒有嫌隙,可以共同生活下去。」
2.歌詞:
飲啦 杯底不通飼金魚 好漢剖腹來相見
拚一步 爽快麼值錢
飲啦 杯底不通飼金魚 興到食酒免揀時
情投合上歡喜 杯底不通飼金魚
朋友弟兄無議論 要哭要笑即在伊
心情鬱卒若無透 等待何時咱的天
啊~哈哈哈哈 醉落去 杯底不通飼金魚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1989年侯孝賢執導,於公開上映之前,參加威尼斯影展即贏得金獅獎。內容敘述一個1940年代晚期的臺灣家庭,歷經時代變遷及政權輪替的過程。九份的林家四兄弟,老大文雄繼承父業做流氓,老二文龍被日本徵調到南洋打仗一去不回,老三文良從南洋回來後發瘋,老四文清因為耳聾不必當兵以攝影為業。臺灣光復後,臺灣的知識分子本來對中國抱有美麗的想像,但陳儀主導的行政長官公署在政策失當及貪污舞弊下造成物價飆漲、民心浮動。二二八事件,本省外省族群互相廝殺,之後的白色恐怖文清和友人寬榮亦受牽連,文清被捕入獄,後放回。之後文清與寬榮妹寬美結婚,育有一子,並暗中資助寬榮的地下組織,不料仍被發現,文清被捕,文良病勢加重,文雄亦在與上海人的衝突中被射殺。由於片中情節牽涉到二二八事件,在當時引起了相當的注意。侯孝賢並未涉及是非好壞的評判,而是留給觀眾自我判定。導演用淡化的手法處理心酸的歷史故事,提供觀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二二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