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耆那教

1字義:原意為勝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

2教義:

(1)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

(2)強調種姓平等,認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的界限是人為劃分的。

(3)認為一切有生命的物類本性是清淨、圓滿的,但是非生命體的物質會形成一種障礙「業」,掩蓋著靈魂原有的光輝。「業」會繫縛在靈魂上,要得到徹底解脫就得學習制慾。

(4)方法為「持五戒」(不殺生、不欺狂、不偷盜、不姦淫、不蓄私財)、「修三寶」(行正智、正信、正行,即持正確的見解、信仰,以正確的方式實行)。

(5)苦行能排除舊業,讓靈魂呈現原有的光輝,脫離輪迴之苦,得到徹底解脫。

 

◎佛教經典完備

佛陀在世時僅透過口傳方式,佛陀入滅後,僧眾有系統的將其所傳編輯成書,在佛教上稱為「結集」。根據史料記載共有四次的結集,經過不斷的演繹、增刪,使佛教經典更為完備。

第一次

由大迦葉主持,在七葉窟內舉行,由阿難誦出「經藏」,由優婆離分八十次誦出「律藏」,成為後來「律藏」的基礎

第二次

佛陀入滅百年前後,西方系統的長老比丘見東方系統的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銀供養,認為有違戒律,雙方決定召開辯論大會,結果佛教僧團分裂為嚴謹保守的西方「上座部」,與開放進取的東方「大眾部」二大派別

第三次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編撰出「論事」一書,後來的「論藏」在此時初步成型

第四次

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集合五百位高僧,在脅尊者主持下論釋「三藏」,「三藏」至此完備。迦膩色迦王並以抄本遠送各地,廣宣流佈(後來大乘經典多用梵語,即源自於此次結集)

犍陀羅藝術

南亞犍陀羅地區因為曾一度受馬其頓亞歷山大統治,所以佛教造像吸取了希臘末期和波斯的藝術特色,造型為薄衣貼體、褶紋稠密、優美纖巧、衣衫線條流暢,這種佛像風格於是統稱為「犍陀羅樣式」,印度佛教造像中的犍陀羅樣式特別盛行,甚至影響三彩的風格塑造。

 

印尼的宗教發展

一世紀前後

居民多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

五世紀後

流行婆羅門教,但佛教也逐漸流行

 

七世紀後

蘇門答臘興起室利佛逝王國,主要信仰佛教。爪哇則興起馬打蘭王國,崇信佛教,並建造婆羅浮屠

十世紀

馬打蘭建造印度教寺廟普蘭巴南

十二~十三世紀

室利佛逝王國國力衰弱,並遭外族入侵,逐漸消亡。爪哇的滿者伯夷王國興起

十四~十五世紀

伊斯蘭教傳入印尼,佛教和印度教信仰逐漸衰弱

今 日

大部分人口信仰伊斯蘭教

泰國的佛教發展

 泰國仍保留男子臨時出家的習俗,即使只有很短的時期,入佛門修身養性被視為是人生的必修之課,也是對父母一種功德無量的孝行,相信會幫助父母上西天極樂世界,民間企業甚至會對出家修行的人續發工資。至於修行期間,按照慣例只能身披黃色袈裟住在寺院中,一日飲食清晨跟午前兩餐,從下午開始直到翌日清晨為禁食時間,並禁止結婚及觸摸女性的身體(暫時出家者不在此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suda1108 的頭像
    masuda1108

    是飯也是老師!!

    masuda1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