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敗政與西周的滅亡
幽王即位第二年,三川(渭、涇、洛)地區發生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造成嚴重災害。但幽王沒有採取補救措施,反而任用奸臣,政治愈益黑暗。幽王寵愛褒姒,為了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廢申后和太子宜臼,宜臼逃回母家申國。而且據說褒姒不愛笑,幽王不惜以「烽火戲諸侯」的方式博取褒姒一笑。
周幽王十年(前772年),幽王與諸侯會於嵩山,興師伐申,欲殺害宜臼。申侯遂於西元前771年,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進攻鎬京。幽王始料未及,急命點燃烽火,向各地諸侯報警。諸侯以為又是在博褒姒歡笑,無人再肯前往,反映出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微,周天子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力。幽王孤立無援,鎬京很快被犬戎攻破。幽王與褒姒、伯服倉惶出逃。犬戎追至驪山,殺死幽王、伯服,虜獲褒姒,席捲其寶玉珍奇而去,西周滅亡。
◎春秋霸主
|
地 區 |
霸 主 |
重要事蹟 |
前 期 |
黃河下游 |
齊桓公 |
1.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2.北趨戎狄、南破楚 |
宋襄公 |
被楚敗,結束霸業 |
||
中 期 |
黃河中上游 |
晉文公 |
1.繼齊後做到尊王攘夷的霸主,也是最後一位 2.長期阻楚北上 |
秦穆公 |
敗於晉,故改稱霸西戎 |
||
長江上游 |
楚莊王 |
楚勝晉,楚莊王取得霸主地位 |
|
後 期 |
長江下游 |
吳王夫差 |
吳勝楚、越後,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
長江下游 |
越王句踐 |
生聚教訓後打敗吳國,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 |
霸者意義有四:第一尊王,霸者號令是替代已衰之王權,所以齊桓管仲竭力尊王;第二攘夷;第三禁抑篡弒;第四禁制兼併。
◎戰國七雄相繼崛起
時 間 |
國 君 |
措 施 |
初期(魏國最富強) |
魏文侯 |
1.用李克訂法典,掌農政,行平糴法 2.以吳起取河西地 3.用西門豹治鄴,引漳水灌溉 |
楚悼王 |
1.任用吳起整肅內政 2.行軍國主義 |
|
中期(齊、秦東西對峙) |
齊威王 |
1.任用孫臏敗魏軍,稱霸東方 2.主辦稷下學宮,招攬各方人才,充實國力 |
秦孝公 |
任用商鞅變法改革,稱霸西方 |
|
韓昭侯 |
任用申不害,採刑名之學治國 |
|
晚期(秦獨強) |
秦昭王 |
1.武力征伐各國,奠定統一基礎 2.用連橫、遠交近攻政策,對其餘各國鯨吞蠶食 |
趙武靈王 |
提倡尚武精神,胡服騎射,短暫阻止秦東進 |
|
燕昭王 |
用樂毅為將,聯合各國伐齊 |
◎封建制與郡縣制的比較
制 度 |
封建制 |
郡縣制 |
貴族身分 |
卿大夫身兼將帥 |
文、武分途 |
地方管理 |
君主不能過問采邑,間接統治 |
國君直接派流官管理地方 |
權力性質 |
地方分權 |
中央集權 |
◎東周王室衰微
1.平王遷都雒邑,原有土地方約六百里。後來有的賜給立功諸侯,有的被侵奪,有的分封出去,自有土地和人民實存無幾。諸侯也不再定期朝聘給王室,東周王室僅名義保持「天下宗主」地位。即使諸侯稱霸時以尊王、勤王為號召,實際是要挾周王以爭奪指揮諸侯的霸權,周王成了霸主的傀儡。
2.繻葛之戰:春秋初期,鄭莊公憑藉國力強盛,侵伐諸侯,擴充領地,不聽王命。西元前707年,周桓王聯合陳、蔡、衛等諸侯軍共同伐鄭,兩兵交戰於繻葛,結果桓王中箭負傷,周軍大敗,自此周王威信大降。
◎全民皆兵
春秋中晚期以下各國擴大征兵,對象是新徵原來不必當兵的餘子和原來沒有當兵權利的野人。春秋、左傳記載「作州兵」(起用國人之餘子為兵)、「作丘甲」(徵發戰略要地之人服兵役)、「作丘賦」(全農皆兵)。從服兵役的權利或義務而言,「齊民」即在此時逐漸出現。
◎初稅畝
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開始實行按畝徵稅制度,十取其一。公羊傳曰:「初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何休注:「宣公無恩信於人,人不肯盡力於公田」,所以改成「履踐宴行,擇其畝穀好者稅取之」。這個新制反映了當時魯國公田的收入不敷所需,開始依畝數對私田課稅。按畝徵稅,固然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但同時也確認了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權。到春秋晚期,各國都採用了對田地按畝徵稅的制度。
◎春秋戰國水利工程分佈
◎陰陽家
1.學派: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主要代表人物為戰國末齊國的鄒衍。
2.主張:
(1)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神祕化。
(2)五行:水、火、木、金、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剋之說,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剋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的迴圈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之變,就是金(商)剋木(夏)、火(周)剋金,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
◎四家比較
|
儒 |
墨 |
道 |
法 |
學說重點 |
特重「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中心思想「仁」 |
兼愛、非攻、節用 |
強調「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主張萬事為相對,人應曠達 |
特重「君臣上下之分」,講求國君統治的技術 |
思想立場 |
延續或恢復舊制度(家族主義) |
世界主義 |
厭棄人為制度,追求個人的逍遙與自適(個人主義) |
承認現狀,為新制度催生(國家主義) |
中心課題 |
禮(重禮) |
禮(薄禮) |
仕(老子──反仕;莊子──道仕) |
治(法治) |
政治思想 |
人治派─德治、尚賢 |
無為而治派─崇尚自然、絕聖棄智 |
法治派─法術、刑罰 |
|
實行方法 |
感化 |
尚同 |
放任 |
干涉 |
人生態度 |
中庸 |
積極 |
消極 |
積極 |
影 響 |
塑造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
|
創造並提升中國人的心靈境界 |
深刻影響中國傳統政治 |